提案者:郑运良、王 凡、陈建强、元永君、王津鹏
承办单位:南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提案内容: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日渐增加,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据资料统计我市居民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即约有186.6万人患有某种精神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意味着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率乱,易复发。排除遗传因素,从一般心理问题发展到精神性疾病,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早期心理干预、行为训练完全可以使目前的高发病率降低。当前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严重性认识不足,现有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仍然“重治疗,轻预防”,《精神卫生法》中社区服务中心应当为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受人员和经费限制目前做的还不足。
2、《精神卫生法》中明确精神卫生疾病干预主体是“有与从事的精神障碍诊断、治疗相适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社区卫生服务中精神科执业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多点执业制度中没有精神科。
建议:
1、加强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经费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中心实施以精神科执业医生诊断指导,由医护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开展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预防活动。
2、在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设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中心。
3、把精神科医生纳入多点执业制度试点,促进优质精神卫生人才专家延伸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承办单位答复意见:
郑运良、王凡、陈建强、王永君、王津鹏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预防精神卫生疾病工作的建议的意见,经研究答复如下:
首先,对您们提出的建议以及对我区的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起步晚,任务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及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生活中心理应激因素不断增多。据统计,各类精神疾病的总发病率约为13.6‰,全国至少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沉重的负担。结合我区现状,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贵委员的提案建议我们将作如下努力:
1、加强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经费的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中心实施以及精神科执业医生诊断指导,由医护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开展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预防活动。
(1)区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并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
(2)利用我区有利的精神专科资源(南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广大精神障碍患者和有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提供就诊、心理咨询,解决广大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国家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已在我区有序开展,考虑到我区精神卫生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区已与市安定医院签署协议,由市级精神专科医生对口支援我区的精神卫生工作,现已为我区3787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档案并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治疗;为我区近600名贫困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免费服药的救助,使广大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康复和管理,避免了精神障碍患者发生肇事肇祸的危险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不断普及精神卫生防治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公众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早期发现、干预方法等知识和能力,鼓励各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精神卫生知识传播活动。以儿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援助热线为抓手,加强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4)不断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目前我区的精神卫生人员短缺,精神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应该加大投入,建设和培养队伍,以点带面,使专科医务人员下到社区,对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如:志愿者、助残员、精残干事、义工等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做好精神卫生工作一级预防。
2、在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设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中心。
(1)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处于什么水平,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家庭、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局面,每天都要承受来自社会、环境、工作、家庭、学习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同威胁我们心理健康的病毒,环绕在我们周围,随时都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感冒”,如果这种“心理感冒”长期放置、不进行治疗,就会引发大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引发躯体症状。加强对人群的心理疾病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使疾病在初期就得到有效的治疗,缓解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设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可以有效的进行心理亚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发现和治疗,对医院开展精神卫生工作不足也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
(2)应加强政府投入,建立相关的场地和设施,以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如:社区心理服务站,日间照料所,工疗站等并配置相关的专兼职人员开展工作,使已患精神疾病者在社区得到有效的管理、治疗和康复。
3、把精神科医生纳入多点执业制度试点,促进优质精神卫生人才专家延伸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区县精神科床位不足。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相对不足。目前全市精神专科医生500余人,精神病床位3000余张,我区精神病床位47张,全市严重精神疾病建档近50000人,我区建档3787人,根据各类精神疾病总的发病率13.6‰,我区人口120余万,我区有精神障碍患者16000余人。精神专科医生少,病人多。加强精神专科医生流动,多点执业,增加患者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使精神疾病患者看病“难上加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精神卫生工作复杂而艰巨,若想开展好此项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如政府、宣传、财政、民政、卫生、公安、教育、社保、街道等诸多部门,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认真负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
希望在政府的大力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的良好协作下,使我区的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持续、科学、有效的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