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本土创业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建议"的建议,研究答复如下:
感谢您及各位委员对南开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在“关于支持本土创业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提案中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支持一批优质的本土创业中小科技企业,助力其成长为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科技企业:1、营造创新、踏实做事的社会文化;2、建立融资平台,切实给予创业中小科技企业贷款,多些“雪中送炭”。通过银行流水、税收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扶持优质中小科技企业;3、建立政府容错机制,政府相关人员敢于支持具有思想正确性的创业者;4、多给予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技术和产品提供应用支持。对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南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培育一批“航母级”创新型领军企业为目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为突破口,按照重点突出、精准施策、生态先行、持续发力的原则,强化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型企业能级提升,开展“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评价认定,加速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优化平台、人才、金融、成果等要素配置,加速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为建设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近年来,南开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开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开区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办法(暂行)》《南开区促进科技(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扶持资金政策》、《南开区加快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力争企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新动能新业态加速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基本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跨界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更加明显。高端人才、重大平台、重大成果、金融资本等要素高度集聚,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优良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创新环境指数保持全市前列。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提升企业发展能级,塑造科技型企业品牌新形象1.推进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建立企业研发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引领“四新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支持企业研发“杀手锏”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精特新”产品。加快知识产权强企建设,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产品(技术)专利布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领先型企业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三类企业入库机制,大力推动三类企业入库工作。2.推动企业发展路径与模式创新。支持工业企业上云,推动企业开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制造+服务”模式创新。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围绕智能医疗与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商贸物流、智能金融等领域,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支持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应用。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支持企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制定,增强行业话语权。支持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3.推动协同创新与开放创新。支持企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机遇,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入一批高端科技成果、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市、区联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南开建设。(二)建立高成长企业分级分类扶持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建立企业遴选和发布机制。遴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雏鹰”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瞪羚”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并在行业内具有引领力和示范性的科技领军企业、领军培育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定期发布机制,实施入库企业动态管理,分类施策。(三)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流生态,培育竞争新优势1.支持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推动建设一批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认定管理和绩效考核奖励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深入落实“天津八条”和“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支持企业借力人才中介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企业家引进急需型人才提供便利。加强对企业家的服务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企业家。3.实施科技金融助推工程。充分发挥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向“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领军培育企业投资力度。4.实施成果转移转化加速工程。加快建设天津市技术转移体系,大力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经纪人队伍,探索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支持北京中关村各类中介机构来津注册,开展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并提供专业服务。发挥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枢纽作用,立足京津冀、面向海内外,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汇集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