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融媒 暮色中的古文化街亮起暖黄的灯笼,游客摩肩接踵,空气中飘着茶汤与熟梨糕的甜香。不远处,鼓楼灯光秀正将百年历史投射在外墙上,数字科技让运河帆影在夜空中重现。与此同时,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内万人挥舞荧光棒,歌声震天……这是南开区文旅融合的寻常一夜,更是“十四五”期间这片土地文化繁荣的生动缩影。
公共文化事业
润泽民心 打造城市“精神家园”
五年来,南开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供给”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的转变。以古文化街亲水平台为阵地,将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亮相海河沿岸,积极打造“海河沿岸文化带”,不断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在拥有厚重历史的古文化街景区中勾勒出一幅繁荣的文化蓝图。“‘桥’见海河 邂逅浪漫”系列活动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的文旅体验,越来越多的音乐、曲艺爱好者纷纷“寻声”而来,已成功举办30余场。天津市第十届市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潮涌海河、悦享非遗”2025年非遗市集、“老城津韵、章显风华”集章打卡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强有力的“津派文化磁场”。
在文化品牌建设上持续深耕,以“老城津韵 文润南开”为主题,发挥文化活动聚人气、树形象、促发展作用,在开展好“南开之夏”“飞雪迎春”“您读书、我买单”全民阅读等传统品牌活动的同时,培育了“老城津韵 花漾南开”“津甘四地”“文化名家话南开”“津彩•南开”文化旅游节、“书香南开随手阅”等一系列富有南开文化辨识度的品牌活动。“您读书 我买单”及“南开文化大讲堂”活动,获评“书香天津”优秀阅读品牌;区图书馆50TB数字资源月均访问超6万次,“图书漂流柜”进驻商场社区;“南开之夏”“飞雪迎春”等品牌活动年均举办200余场,惠及超百万人次。“津甘四地”已成为东西部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全域旅游
古今交融 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南开区以“老城津韵”为核心,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2024年古文化街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9%,营业额突破11.75亿元。通过制定《北部片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打造双鼓(古)地区文商旅集聚区,吸引55个非遗项目、15个老字号入驻。
长虹生态园摩天轮与灯光秀成为网红打卡地,水上公园牡丹文化节单次活动惠及10万人次。红色记忆、知名学府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将鼓楼、南开中学、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串珠成链。天津奥林匹克中心70余场演唱会带动“夜间经济”繁荣,“津夜荟萃”线路展现水上奥城独特魅力。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联合开展“行走大运河”等活动,推动区域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产业
创新驱动 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文化产业已成为南开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2024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8.56亿元,占GDP比重4.7%,位列全市第二。通过智慧引领,建成文旅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年发布信息1700余条,视频浏览量超18万。
“老城津韵”品牌持续擦亮,妈祖文化旅游节、鼓楼跨年等活动年均超900场。推动“祥禾饽饽铺”与故宫联名,“鸵鸟墨水”融合传统色开发文创产品。C92文创园、大行道动漫等基地蓬勃发展,后者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潞河督运巷项目再现运河繁华,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
相继成立文化强区顾问团、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五年来,发放非遗补助203万元,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47.5万元,为文化传承注入持续动力。
“让文化从景点走向生活场景,从历史记忆变为未来动能。”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五年间全区文化活力持续迸发,“河海文化”等八种地域特色文化形态在南开区都有独特的打开方式,营造出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独特魅力,让南开区成为津派文化的独特代表。
展望未来,南开区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文商旅体资源富集优势,开展更多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南开区老城津韵的独特魅力。
(魏进)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