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融媒 作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天津天后宫承载着近700年的历史沧桑。近日,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顺利完工,以传统工艺对抗岁月侵蚀,再现古建风华。
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天后宫,坐西朝东,宫内外建筑有戏楼、幡杆、宫门、牌楼正殿等,占地面积5352平方米。1985年大修后,其作为天津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然而,近年勘察显示,因年久失修,宫门正门角梁下垂导致檐口扭曲成“W”形,梁檩、连檐瓦口、门扇地仗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我们对符合条件的破损部分采用‘微创手术’,进行修复和加固;对切实需要更换的构件,则根据‘四原原则’进行逐一修复。”天津民俗博物馆馆长刘静说。
“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角梁修复、彩画修缮、补充门钉、重做门扇地仗等修缮环节均坚持这一原则,从而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还原历史质感。“这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杰说,“天后宫历经元明营建、明清多次重修、近代劫难与重生,每一代修缮都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时至今日,天后宫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皇会的重要物质载体,续写着津门妈祖文化的璀璨篇章。”
据悉,4月1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皇会活化展演活动将在古文化街举行,届时,天后宫将成为皇会的核心舞台,鸾驾玉辇、旌旗仪仗重现明清盛景,高跷、法鼓、中幡、杠箱等21道京津冀花会队伍沿宫南宫北大街迤逦而行。这座见证漕运兴盛、城市变迁的古老庙宇,将再次见证皇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向文化IP的蜕变,成为四海宾朋了解津派文化的一把历史密钥。
(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