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2022年投身社区工作以来,在调解工作的摸索中,铸就了沉稳细致、勇于担当的工作品格。尤其善用联动力量解决社区大事小情,累计参与调解各类民事纠纷已超百起,是社区的“矛盾解铃人”。他就是兴南街道延升里社区调解员邱族柏。他用两次邻里漏水纠纷的调解经历,书写了从“初体验”到“懂门道”的成长故事,也道出了基层矛盾化解的“破题密钥”。
故事始于某小区漏水纠纷。楼下住户张某家中墙面渗水、橱柜受损,急着要求楼上74岁的刘某某“马上修好并赔偿损失”。而刘师傅满腹委屈:老房管道老化漏水并非故意,维修方案遭拒,加之耳背、行动不便,面对张某的急脾气只能反复念叨“我也没办法”。
第一次调解:单枪匹马遇“壁垒”
接到诉求后,邱族柏以为邻里纠纷只需协商赔偿,便直接约双方见面。可沟通中他才发现问题复杂:张某因生活受影响情绪激动、寸步不让;刘师傅不懂维修细节,因沟通不畅更显被动。邱族柏来回传话,却没考虑刘师傅的实际困难,也未向张某说明老旧小区维修的复杂性,最终双方越吵越凶,调解不欢而散。这次“碰壁”让他明白:基层调解从不是简单当“传话筒”,只有通过共情心和专业支撑,才能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
第二次调解:合力联动破“坚冰”
带着教训,邱族柏启动“三所联动三室联建”机制,联合社区律师、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专班”。律师为刘师傅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关系责任,明确其义务;民警维持秩序、安抚情绪,引导双方理性沟通。
邱族柏也调整策略:陪刘师傅唠家常,体谅其维修不易;向张某耐心解释,争取理解与时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刘某某维修漏点并赔偿1500元,张某将旧橱柜赠予刘师傅。后续两家配合,问题圆满解决。
两次调解让邱族柏深刻体会: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既需调解员的“共情心”,更要借“联动机制”的“合力桥”。第一次因忽视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而失败,单靠个人“硬掰”行不通;第二次成功则因专业力量补位、共情打通情绪堵点,让“麻烦事儿”成了邻里和解的“暖心事儿”。
如今的邱族柏更加坚定:基层调解要先俯下身听诉求,再借合力解难题,让“三所联动三室联建”成为化解矛盾的“撒手锏”,用每一次用心调解,为社区“稳稳的幸福”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