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9月26日 星期日
媒体看应急|南开区应急管理局参加《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圆桌》栏目探讨交流会
来源:南开区应急管理局 时间:2025-08-01 09:30:29

为深入总结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经验教训,推动防汛备汛措施落地见效,《中国应急管理》杂志第7期《圆桌》邀请来自京津冀三地的相关负责同志,围绕风险防范、隐患排查、城市内涝治理、基层组织等关键环节,分享实战做法与治理思路,共同探讨如何在复杂严峻形势下打好今年汛期主动仗。南开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参与对话,交流分享南开区防汛工作经验,内容如下。


话题 2 排查隐患除盲区

主持人:一些地方存在防汛检查“走一遍”“看一看”的形式主义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齐世伟: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城管、住建、交警等防汛主要部门的部分干部存在“重应急、轻预防”倾向。比如,在一些防汛点位检查时发现,个别干部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将检查当作完成上级迎检任务,而非排查治理风险隐患。

二是责任传导被层层弱化。个别部门在开展防汛工作中,用“层层部署”代替“层层落实”。一些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各企业开展自查自纠,但是缺乏跟踪问效,一些单位存在因人力有限简单应付、工作材料不结合工作实际照搬照抄等现象。再比如,今年5月,南开区防办在对一个建筑施工项目开展防汛检查时发现:该项目负责人按照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但是该预案的目录内容与正文无法一一对应;在防范应对中心城区的排水排涝问题章节,写了很多防洪抢险等非相关内容。

三是专业能力存在短板。南开区没有气象、水务部门。目前,区应急管理局负责防汛工作的绝大多数干部没有水利、地质等专业背景,对防汛排涝设备设施的功能、特点认知有限,难以发现深层次隐患,导致检查时存在“看表面、走流程”现象。

对应改进措施建议有三点。

一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对实地调研、指导服务、防汛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隐患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

二是在防汛检查前多开展指导服务。在市防指检查组到南开区检查前,区防办到防汛重点部门和重点街道进行调研走访、指导服务,结合典型案例开展互学互鉴活动。

三是组建联合指导服务组。为落实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区防办牵头组织应急、城管、排水等部门和相关属地街道组成联合指导服务组,对全区下沉地道、下沉路段、易积水小区等防汛重点部位,开展针对性分析指导。


话题3 补齐短板强能力

主持人: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等,城市内涝问题日渐突出。结合本地实际,在防汛备汛工作中,如何加强城市内涝防范?

齐世伟:针对城市内涝防范这一问题,南开区结合国债项目实施,充实区、街两级防汛物资库,突出人员、物资和排水设备的前置布防。

一是结合区内5处易积水地区,强化“一处一预案”措施落实。在昔阳里、金庄公寓、长江里等8个自然小区和文水路1处道路点位,共计提前预置9辆排水抢险车,并根据雨情水情统筹调配排水抢险车和抢险人员。

二是聚焦全区5座下沉地道和1处下沉路段,每次降雨前“叫醒叫应”各级防汛责任人,安排城管、交警和街道防汛工作人员巡查巡视。同时,与市排水部门沟通及时开泵、预置移动泵车;交警安排人员值守,做好隔离管控和断交准备工作。

三是城管、住建、商务、文旅、国动办等部门加强下沉道桥、地下空间、地下商场、景区景点等重点基础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巡检巡查,在地下商业、地下车库、地铁站口等风险点位备足防汛沙袋、挡水板、抽水泵等防汛物资和排水设备。

截至目前,这些举措已取得良好成效。在多次强降雨应对过程中,南开区根据雨情水情,及时启动各类应急预案机制,果断采取“关停限避”等措施,及时排除临时积水,有效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未发生因内涝造成重大损失等险情。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网站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