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南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深化拓展区委“一三二一”工作思路为抓手,坚持“三新”共进、“三量”并举,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展现南开之为。
一、以招商引资为牵引,北京资源承接工作卓有成效
招商引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十年间,南开区建立工作机制、组建招引专班、加大赴京频次,积极抢抓央企在津投资窗口红利期,紧盯项目动态、持续跟踪洽谈、部门联手服务,吸引中铁建、中交建、中国物流等央企总部在区设立分支机构共计52家。其中,中国铁建累计落户中铁建交通运营集团、盘古云链等16家相关产业链公司,涵盖地铁建设、智慧物流、工程设计等各专业板块,成为我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标志项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国药控股、中国电科、中航信托等一批央企分支机构围绕医药服务保障、新能源、资产管理等领域加大在南开布局。同时,南开区充分结合区域高校院所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京冀两地行业龙头、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等新动能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成功推动通信领域龙头企业亚信科技、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紫光华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迈格钠磁动力等1768家北京企业相继来区发展,协议投资额累计达376.72亿元。
南开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深度挖掘央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区域资源的协同潜力,加大央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力度。其中,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中交建集团、中国建筑分别参与西营门城市更新、三马路东侧地块项目投资建设,中电科十八所老所区投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产城融合片区开发、设备设施改造、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共落地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180亿元。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一汽夏利,将上市公司总部留在天津、落户南开,成为全区继九安医疗、融创物业后第5家上市公司总部。与此同时,南开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资源对接、人才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全力服务中国绿发集团、北京金融街集团、大悦城控股、新东方、链家宝业等服务业企业持续加大在南开投资经营,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在2021—2023年全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绩效考评中,南开区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三、中心城区第一。
二、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区域发展协同生态全面提质
在建立机制方面。全力谱写京津“双城记”新篇章,海淀区与南开区开展常态化交流互访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畅通两地科技协同、产业协作“握手通道”。始终坚持以对接交流为突破口,持续开展世界智能大会重点项目签约会、专精特新天津行暨领航者峰会、新春招商推介会北京专场、海淀企业南开行等系列活动,推动一批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高质量项目现场集中签约,累计投资额超过百亿元。通过场景拉动、区企联动、产业带动的方式,与联通数字科技等签订合作协议26份,支持联通产业互联网研究院、中世医疗大数据模型等产业项目加速汇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平台打造方面。积极服务全市“一基地三区”建设,对存量载体“一栋一策”、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面向京冀两地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现已累计盘活铭隆大厦中铁建华北总部、中交轨道交通运营总部等主题楼宇33万平方米,构建“央企聚南开”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南开区紧紧抓住天开高教科创园有利契机,天开园核心先导区正式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承接平台,构建产业协同性强、创新活力足的发展空间。发挥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引智聚才主体作用,扩展人才引用方式,汇聚徐春明、谢在库等5名在京两院院士来区,打造“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研发模式。锚定首都科技创新团队及高校资源,引进行业细分前沿领域企业天开智算等985家企业及北大人工智能团队、北航生物医学工程团队等一批“北京研发-天津转化”高校优质项目落地。选取启航智能科技大厦、1895创意大厦、长荣大厦、仁恒置地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特色产业楼宇重点服务,形成我区存量资产盘活、发展动力激活、优势产业聚合的协同发展资源承接体系。在项目服务方面。针对重点疏非企业,南开区成立服务专班,积极向中铁建股份公司推介区内优质总部型楼宇资源,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累计为54名核心骨干员工解决子女入学、人才落户等发展问题,成功吸引中铁建华北投资集团投资4.98亿元整栋购置楼宇,在津打造集团交通运营全国总部。后续导入中铁建交通运营集团等16家铁建系企业,累计带动就业近2000人,近两年实现缴纳税收超3亿元。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京东集团联手打造京津两地首家智能化沉浸式京东超级体验店(京东MALL),实现当年落地、当年纳税、当年纳统,预计年拉动社零额可达10亿元,带动新增就业达1000人。
三、以品牌工作为纽带,全面推动各领域协同交融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切实提升“跨省通办”改革数字化水平,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实现在线收发资料、实时视频通话、远程指引填报等功能,在原有23个“跨省通办”合作事项清单基础上,再增加13个企业开办类高频合作事项,打造“零距离”异地办理新模式。人才交流全面强化,举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培训班”,抢抓“大模型+民生”“大模型+文旅”行业风口,组织全区32名主要负责同志赴北京市海淀区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廊坊市新奥集团进行现场教学,围绕科技创新、智慧文旅等方面全面学习京冀两地先进经验。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依托三地交流特色活动,连续举办“京津冀甘”四地基础教育研讨会、南开海淀交流学访等系列活动。围绕“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等主题交流共享经验成果。医疗资源加速联动,学习借鉴海淀区在传统中医药技艺、中医药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我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与海淀医疗资源实现“同频共振”。按照“有急需先行,逐步全覆盖”的基本原则,扎实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服务便捷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通异地门诊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达130家。养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召开南开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工作联席会,与秦皇岛市民政局及秦皇岛市卢龙县人民政府达成养老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两地民政部门建立养老对接渠道。生态联治全力推进,坚持在减排控污上下功夫,通过开展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深度治理散乱污企业,实现“累积效应”。十年间,南开区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达55%。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