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加强区内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文化融合的建议
来源:      时间:2016-11-24 10:25:00

  袁辛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近年来,我区中小学在校生中不同程度的接受有回族、蒙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有中学内设新疆学生内高班。此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存在也使得流动儿童散见于区内各中小学校。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流动儿童,既丰富了区内教育群体,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给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的任务甚至挑战。本文旨在通过调研,提出目前区内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各方对两类人群的关注和重视,为促进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一、课题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很多政策关心少数民族及其子女,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愿意送孩子到内地学习,尤以新疆和西藏生源为主的内地高中班为代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来到城市打工,他们中很多人的孩子或从原生农村带出来,或在城市驻留地出生,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

  天津作为直辖市之一,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和内高班学生来此学习、生活,南开区作为中心城区之一更具有代表性,区内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两部分人群的存在,给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如何落实国家为少数民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政策,同时应对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二胎政策不断增长的城市流动儿童数量所面对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诸多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增进与本地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文化交融,实现共同成长,意义重大。

  本文研究主体是区内少数族群在校中小学生和部分流动儿童群体。“少数族群”特指区内各中小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流动儿童学生群体。流动儿童是一般指跟随具有农村户籍,进城务工、常年驻留城市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岁以下的农村儿童。此次调研在区内个案访谈基础上,以点带面通过了解少数民族内地就学学生和流动儿童学生心理、生活、学习状况,对这两个群体在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二、目前两类群体在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区内高班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及流动儿童在校学习、生活调研显示,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流动儿童学生,都得到了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能够基本实现愉快生活和学习,但在城市文化融合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导致沟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成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生活方式、性格禀赋等原因,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汉族学生交往互动不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语言学习沟通上的困难,加之当地教育水准和进度等原因,单独编班的内高班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补课才能跟上内地的教学节奏。

  2、教育教学和心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原生文化不熟悉,导致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兴趣、需要,在引领陪伴和教育支持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完整、系统、全面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生活环境、境况、心理研究相对不够,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边缘化”心理。

  (二)流动儿童学校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体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流动儿童学生“心理贫弱”现象相对普遍,突出表现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习焦虑水平高,孤独感倾向突出,自责倾向和恐惧心理明显,缺乏自信等。很多流动儿童在父母的驻留地出生、成长,但囿于相对特殊的身份和居住环境,与当地孩子的交流互动和相互了解相对不足,甚至出现较为强烈的排外意识,流动儿童的内心深处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2、家庭教育不同程度缺失。摆脱经济贫困往往是流动儿童父母来津务工的主要原因,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相应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导致流动儿童家长为其子女选择农民工子弟校较多,加之与孩子的沟通相对不足,家庭亲子教育不够充分,导致流动儿童学生在认知程度、人际交往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问题。

  3、教育政策影响导致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现行针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原因,使得相当数量的适龄高中学生回到原生农村学业难以为继。大龄流动儿童学生初中后辍学现象相对严重,出现低能低职就业、甚至出现行为偏差,成为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三、对策建议

  1、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工青妇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关心区内少数族群儿童和流动儿童学生的成长,以适应少数族群学生和流动儿童学生成长需要。

  2、建议政府充分利用区域内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的力量,联合区教育局、工青妇等部门设立专项课题,系统、全面、规范研究区内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学校生活、家庭教育和属地文化融合。

  3、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场地资源联合行动为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城市融入、民族融合、心理辅导等活动。

  4、建议各级各类学校更多开展走进内地、走向边疆、文化融合、尊重理解的主题活动。让本地学生更多了解少数族群学生的原生文化传统,尊重、理解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少数族群和流动儿童学生更多更好走进驻留地,成为津城大家庭中愉快、健康的成员。

  袁辛系区政协提案委委员,九三学社南开区委会会员,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