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9月26日 星期日
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来源:南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11-03-31 16:19:39

  导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开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科技南开”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南开区委关于制定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规划》集中体现了全区人民的智慧、意志和愿望,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十一五”时期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1世纪的前十年,是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区域综合实力提升最显著的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区委全会要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真抓实干中发展,在改革创新中前进,在经受考验中提高,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的目标。预计全区增加值从62.04亿元增长到162亿元,年均增速21.1%;区级财政收入从10.28亿元增长到27亿元,年均增速21.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05.62亿元增长到243亿元,年均增速18.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3亿元。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进展。现代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48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年均增速25%。服务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科技产业充满活力,技工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均增速30.4%。技术创新活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专利申请量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市前列。引进116家金融机构,金融业对财政贡献率逐年提高。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六区三带”功能布局取得新成效。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落实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高。老城厢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商贸区,“老城津韵”旅游板块成为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初步形成文化、商贸、旅游相融合的新型业态;海光寺—西南角地区的商业商务区,建成环球置地广场、数码港大厦等商务设施,初步形成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区;鞍山西道—白堤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建成一批高档商务楼宇和科贸卖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仪器仪表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天津市重要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聚集区;西营门外地区的生产资料物流、都市工业区,完成新南马路五金城一期建设并开业,南开工业园聚集发展都市型工业,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水上公园地区的都市旅游商贸区,建成上谷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初步形成集餐饮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聚集区;体育中心地区的健身会展商务区,建成奥体中心等现代化体育会展和商业设施,提升改造南翠屏公园风景区,初步形成商务商业、休闲健身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聚集区。长江道初步形成天津市重要的汽车贸易服务特色经济带;南马路—黄河道初步形成商务商业综合发展的服务经济带;鞍山西道初步形成集IT产品交易、技术展示于一体的科技贸易服务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呈现新变化。公共服务和商务商业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开发房地产项目92个,总建筑规模达到800万平方米。居民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拆除危旧房屋116万平方米,1.8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完成久轩家园、大园新居等39万平方米定向还迁房建设,4602户居民得到安置。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7平方米,比“十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拓宽改造长江道等66条干支道路,完成122.4万平方米支路里巷改造,快速路西北半环建成通车,地铁二、三号线加紧建设。截至2009年,居民住宅供热面积达到2492万平方米,热化率达99.9%,集中供热率达98.2%。新建和改造燃气管网108.5公里,新增燃气用户4.6万户。新建扩建35千伏变电站8座。更新地下排水管网106公里。市容环境面貌明显改观。连续三年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改造旧楼区100片,整修32条道路街景,建成一批灯光组团和夜景景观带。加大环保监控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改造三类公厕62座。提升改造长虹生态园等大型公园,新增绿地286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8.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9.7%,城市绿地率达33%。城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收获新成果。优质教育成效显著,终身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高度普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全面提升,南开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一批历史名校建设,顺利实现南大附中、天大附中与原43中、109中的合并。“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黄河医院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水阁医院异地重建投入使用。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被评为首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社区文化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连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成功举办天津市少数民族运动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侨务外事、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对“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施托底安置,积极做好“零就业家庭”等十种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成民生服务中心、自主创业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13.9万人,全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完善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实施多项民心工程,及时解决就业、助困、助医、助学、助残等难点问题,形成具有南开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提升改造社区基础设施,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设施“十个一”配置。组建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残疾人康复、社区教育等公益服务,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社会组织服务为辅助、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区、全国为老服务先进区、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区称号。城区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建成130个“五个一”文明小区,完成华苑街、体育中心街、水上公园街、学府街、嘉陵道街等5个整街建制创建文明社区任务。广泛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区”。建成数字化城管、学习型数字社区等一批应用系统和信息工程。欣苑公寓成为全国数字化信息港示范小区。保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成功协办奥运赛事和火炬传递活动。全民安全生产意识有效提高。建成全市第一个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畅通,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打造联审服务平台,推出“告知承诺”等改革措施,实现行政审批大提速,效能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健全经济发展软环境评估体系,完善招商和协税目标责任制,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加大对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助推科技型企业九安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营造了公平公正、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和推动力,扩大地区间的合作交流,吸引国内外资金来区投资。累计完成招商引资协议额496.8亿元,同比增长84%;实际到位额399.5亿元,同比增长147%;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3%。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科技南开、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今后五年发展主题及主线,为科学发展提出新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和谐发展提出新要求;“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和“科技南开”建设全面启动,为率先发展提供新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还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利益多元化趋势明显,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处在发展方式转型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突出,进入改革攻坚期。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市中心城区和各区县竞相发展,实现全面提升的竞争和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区经济总量不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不足,科技产业优势不明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善于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竞争中争创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科技南开”建设,高标准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快西区开发建设,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特色突出、实力雄厚、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科学发展示范区。要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技南开”功能和产业定位,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提升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能,实现载体功能的全面提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实现突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坚持依法治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目标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南开区建设成为天津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基地,有吸引力的人才创业基地和全国文明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区增加值(考核口径)、区级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速分别不低于15%。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0%。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经济发展水平。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总量,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新兴产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产业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占全区增加值比重大幅度提升。发明专利申请量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全区人口比重达到8.5%以上。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加快。西区综合功能显著提升。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增强西区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构筑产业定位清晰、功能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城区面貌显著改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建筑面积不低于700万平方米。加强交通路网建设,形成内外对接、立体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改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新建绿地83.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建成全国卫生城区和园林城区。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保持全市领先,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促进人口健康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幸福程度明显提高,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建成全国文明城区。改革开放显著加快。以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国内外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速15%。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第三章空间布局与发展战略

  一、空间布局统筹建设和发展,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实现“二轴、三带、四片、五核”空间布局,提高城区载体功能和辐射力。二轴,即建设红旗路综合服务轴和卫津路城市景观轴。三带,即建设黄河道商业商务服务带,长江道商贸创意服务带和鞍山西道科技研发服务带。四片,即西片地区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北片地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商业商务的融合发展,中片地区打造天津市的智力创新创业基地,南片地区促进都市旅游、体育健身和商务商贸协调发展。五核,即老城区建设民俗文化旅游中心,西营门地区建设南开区公共活动中心和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天拖地区(包括天拖和光电子产业园)建设科技贸易研发中心和都市工业示范中心,海光寺长江道地区建设高端商业商务和金融中心,水上公园地区建设都市旅游商贸中心。形成“片带协同、点线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八大战略,即大力实施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战略,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建设科技、教育和人才强区;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大力实施西区开发战略,建成西部新城区;大力实施生态宜居战略,着力改善市容环境面貌;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提升南开文化软实力;大力实施富民惠民战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大力实施依法治区战略,努力打造“平安南开”。

  第四章建设“科技南开”,构筑创新型城区把握“科技南开”功能和产业定位,着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着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创新要素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打造“智慧南开”,建设领跑中心城区科技发展的试验区。

  一、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到201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200家以上,力争突破300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33家,力争突破40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到120家。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和“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创新主体聚集,把南开科技园建成创新型科技园区,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天津科技城等一批载体工程。推进高校楼宇资源整合,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打造企业发展承载区。搭建科技企业服务平台,引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管理、决策咨询等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国家和我市各项政策,区财政累计出资不低于3亿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每年对科技型企业进行专项表彰。科技投入的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以上。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培育和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入科技产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

  二、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区域内国家和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建成面向科技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利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建成区域科技公共服务中心。加强科技应用项目的筛选、登记和发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完善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贴近市场需求,确立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组织跨专业联合攻关和技术协作。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对接机制,每年推出科技发展重点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科技创新发明。鼓励企业和从业人员开展发明创造,筛选专利成果,推动开发应用。培育专利开发企业,加快专利实施转化。支持科技型企业组建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等组织,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扶持知识产权品牌。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依法促进技术成果交易。

  三、加快科技人才聚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定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人才市场建设,搭建人才信息平台,大力引进各领域领军人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发挥青年博士团的作用,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科技辅导员和高级专家工作站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开发各类专门人才。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基础扎实、业务精良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创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创业人才公寓。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杰出人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制度环境和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

  四、促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教育活动,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丰富群众科学文化生活,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科技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融入社会事业。建设南开区数据中心,加快开发基础数据库,促进全区各类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支持和培育网络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科技学校建设,推动青少年创新活动开展。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道路交通、市容管理、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打造“数字南开”。科技提升社区建设。以科技为支撑,整合涉及居民生活服务的数据资源,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实现社区事务管理网络化。健全家庭安康、速报等网络系统,运用科学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章完成服务业综合改革,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坚持以创意产业为引领、科学技术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南开”建设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服务业增长质量、效益和水平,努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和符合中心城区发展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全面完成服务业综合改革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细化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一个服务业改革项目,提出一项服务业改革政策,取得一个方面的改革突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服务业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认真研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破解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积极探索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土地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在企业融资、项目建设、资金补助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供全市乃至全国借鉴的中心城区服务业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经验。完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制定和完善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每年5000万元服务业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投入。成立创意产业融资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融资、并购等服务。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推进载体建设,实现服务业发展的高聚集;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的高增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服务业发展的高水平。

  二、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研发设计、科贸服务、信息咨询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扶持研发外包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行业,形成多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为载体,以技术交易会为依托,发展技术交易和技术评估服务,做大一批科技服务业企业。做强天津科技贸易街品牌,融入科技生活展示体验等内容,提升和丰富科技服务业态。电子信息业。发展以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网络产品、应用软件等软硬件结合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推广,逐步推进区域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和公共管理信息化,初步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推广“物联网”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行业电子商务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金融类机构、总部和金融服务机构落户南开。发挥区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用,发展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有实力企业组建科技投资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担保贷款业务。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培育更多企业上市。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培育信用产品。打造海光寺地区金融业聚集区。中介服务业。以发展专利代理、法律仲裁、会计税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等为重点,构建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律师市场,拓展会计(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秩序。通过引导条件成熟的中介机构向规模化发展以及引进知名中介机构、引进专家、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中介行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完善商业布局,发展不同规模和业态的中心商业区、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中心,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打造鞍山西道地区、奥体中心地区、西南角地区、新南马路五金城地区、老城厢地区等五大商务商贸圈。提升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天津科技贸易街、水上北道餐饮街、长江汽贸街、上谷商业街、黄河道商业商务街、天街、奥城商业广场等九条特色商业街。提升改造传统商业,推广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和零售业网络销售。发展酒店餐饮业和文化娱乐业。引进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旅游休闲业。深度挖掘妈祖文化、老城文化、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内涵,发挥文化体育设施优势,完善重点景区建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做大特色旅游品牌。完善天津庄王府和文庙周边配套设施,将庄王府打造成国家级景区。着力打造“老城津韵”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教育和体育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借助奥体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的品牌优势,开发旅游项目。继续办好以电脑节、五金节、汽贸节等为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业与商业商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规划建设天津市旅游集散中心。搭建旅游信息平台,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加强与华北地区及环渤海区域省市的旅游经济合作,联手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房地产业。积极探索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持续开发、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保持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适度增长。重点发展商务商业地产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特色商务楼宇、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产业园区等功能性项目。科学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技术,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建筑。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入社会投资主体,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丰富社区服务业态,为居民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和改造提升20个标准化菜市场,为居民就近购物提供便利。加快发展便民餐饮、物资回收和日常维修等便民商业网点。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四、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意产业。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市场运作,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规划建设建筑工程设计创意、科技研发创意、出版传媒创意、民俗文化创意等四大聚集区。规划建设10个创意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咨询策划等八大重点行业,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和超千万元的创意企业。培育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意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品牌,增强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独具南开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以专业化、高端化为方向,规划建设一批高档商务楼宇,打造金融保险、创意设计、法律服务等特色楼宇。建设一批城市综合体,提升楼宇服务能级。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楼宇开发商、楼宇主办方合作,吸引社会资本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吸引500强企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职能型总部。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楼宇对财政的贡献率,打造一批亿元楼宇。会展业。充分发挥高档酒店和大型场馆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发展会展博览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有实力、与国际接轨的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服务机构,依托天津体育中心、新南马路五金城等载体资源,借助津洽会、融洽会、房地产交易会、五金博览会等有影响力的展会,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提升南开区影响力和知名度。服务外包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内置服务功能剥离,大力发展软件和网络技术服务、咨询管理、创意设计、工程安装等领域的服务外包。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建成一批与服务外包行业要求相适应的楼宇聚集区。引进知名服务外包商,培育和打造企业品牌。

  第六章加快西区建设,提升产业和公共服务载体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规划为龙头,重点搞好产业聚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事业亮点,推进西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一、以规划为龙头,优化西区功能布局按照南开区总体空间布局,落实西区“一轴贯通、三心引领、三带相承、点轴互动”空间布局。以红旗路发展轴为纽带,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带动黄河道延伸带商业商务产业聚集区、长江道延伸带商贸创意产业聚集区以及新南马路五金城现代物流聚集区建设;规划建设科技贸易研发中心,带动天拖科技型企业聚集区和鞍山西道延伸带科技研发聚集区建设;规划建设都市工业示范中心,带动光电子产业聚集区建设,逐步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功能布局。

  二、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形成经济增长点发展优势和新兴产业。依托南开工业园、科技“园中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汽车制造以及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推进太阳能项目产业化。促进光伏电池等高性能、高水平研发成果的转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智能电网、供热计量等节能低碳示范项目。支持中药和生物医药新产品、新方剂、新制剂的研发转化。培育发展纳米材料和器件等新材料的研发转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天拖科技型企业聚集区。加快土地整理,高标准建设科技商务楼宇。完善基础研发、技术应用研发、技术集成等载体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吸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总部和国内外知名院校、大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入驻,打造研发创新企业基地。建设建筑设计主题楼宇,构建北方地区重要的建筑设计中心。建设新南马路五金城现代物流中心。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加快推进新南马路五金城二期、三期建设,提升新南马路五金城一期管理水平,培育多业态结合、一站式采购的现代化五金建材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增值服务,建成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以现代服务能力为支撑,集交易仓储、物流配送、现代商务、电子商务、会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商贸聚集区。建设光电子产业园区。实施工业园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光电子产业研发孵化、产品中试和加工制造聚集区,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上市企业扩大规模,建设九安医疗电子产业园。以发展激光、光电制造为重点,培育光电子产业聚集,推进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激光产业基地和高附加值的光电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北方光谷。建设长江道商贸创意带。着力发展汽贸高端产业,促进商务楼宇与汽车产业结合。启动长江道创意产业街区建设。规划建设创意大厦。扶持C92创意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以整街坊模式提升改造周边沿街老厂房、老大楼,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创意产业街区。建设黄河道商业商务带。加快沿街地块整理和开发,规划建设大型商贸设施和高档商务楼宇。引进新型业态,吸纳特色商贸项目集聚。推动红旗路—黄河道交口地块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形成高端商贸商务聚集区。

  三、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保障功能建成教育示范校。整合西区教育资源,做强西区教育。建成1所示范性高中校和1所规模较大、实训基地健全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用五年时间,在西区创建全市知名的优质品牌校。建成区级文化中心。建成集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多功能影视厅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区级体育中心。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备,集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体育场所。建成一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菜市场、便民服务网点、养老设施、健身路径和文化场所,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七章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区坚持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理念,谋划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创建生态宜居城区。

  一、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区建设强化规划引导。按照统筹协调、紧密衔接的工作原则,强化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坚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统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规划、公共设施规划,提升重点地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水平,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加快城市路网建设。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加强交通路网建设,形成内外对接、立体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结合道路改造,打造黄河道、长江道等一批精品道路;结合西区开发,打通长江道等道路与外环线、快速路的连接,基本解决东西路网不畅问题;打通澄江路等一批道路,缓解红旗路、卫津路南北向交通压力;规划建设大学道,畅通大学校区与周边区域的道路联系;在交通拥堵地段增设人行过街设施或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离。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供热站扩建工程,改善供热结构。新建中低压天然气管线及燃气设施,扩容改造天然气中压干线和燃气管网。超前建设地区电网,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新建和扩建一批变电站。加快停车设施建设。逐步进行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形成多源联网的给水系统。

  二、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市容环境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要求,建立市容环境作业管理、检查考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协调配合、各负其责的城市管理机制和区街两级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加强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工作,提高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和机械密闭运输率。加强对次支道路和居民区道路的保洁力度,道路机扫率达到70%以上、水洗率达到40%以上。实施环卫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排水系统的更新改造。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区整体面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病媒生物防治工程。加强主干道路和重点地区环境治理,提高道路通畅能力,改善旧楼区、“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面貌,营造干净整洁、舒适靓丽的生活环境,建成国家卫生城区。

  三、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坚持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制度,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实现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防治固体废物污染,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新建一批“安静居住小区”,完成绿水园建设和绿色景观带改造,打造“绿色南开”,建成国家园林城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推进都市工业园的生态化改造,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园区。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宾馆、饭店和商场。推广太阳能技术,支持节能环保产品研发,推进包装减量化,鼓励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第八章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坚持社会建设与改善民计民生的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科技南开”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努力实现劳动者就业机会更加均等、就业环境更加宽松、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岗位更加稳定的目标,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下。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健全创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自主创业中心和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新法律维权工作平台,为应届毕业生、再就业人群提供劳动维权、法律服务。健全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完善长效帮扶机制。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完善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制度,建立更加灵活、便捷的参保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分别达到85%和96%以上。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继续实施社会保障和扶贫助困重点项目。实施专项救助与分类施保,加强各类社会救助制度之间配套衔接,提高社会救助整体水平。建设老年人、残疾人托养机构。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维护广大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继续开展慈善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总规模达到50万平方米。

  三、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健全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深化“三青三名”教育专家工程,发挥南开教育名校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教育家,支持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完善公办园为主体、优质园为骨干、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创建2-3所示范园和1所全国知名幼儿园,提高幼儿入园率。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优质义务教育。办好区特殊教育中心和育智学校。普及优质高中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科技南开”建设内容,依托南开科技园、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设置特色专业,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办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健全完善终身教育。鼓励各类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丰富社区教育,办好市民学校、老年大学。拓展远程教育,完善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区三分之二街道建成终身教育示范街区,建设学习型城区。

  (二)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坚持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大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项目投入,合理布局卫生服务资源,建设医疗服务设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强化计划免疫和妇幼卫生保健。实施黄河医院扩建和提升工程,做大南开中医院品牌。丰富“国医堂”内涵建设,发展中西医特色专科。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联动机制,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水平。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以全民健身为基础,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社区健身路径和体育活动场所,优化居民健身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夯实竞技体育的项目基础和人才基础,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整合区域体育设施资源,发挥区内体育场馆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四)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98.5%以上。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建设南开区婚姻服务中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区、街、居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新建南开区养老公寓。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四、提高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参与监督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建设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建成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和一站式电子服务大厅。加强社会工作建设,发挥社工站作用,推动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推进居民自治,提高社区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南开”创建工作,全面加强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司法所、警务室、法庭等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力度,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依法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物价。强化卫生监督,确保居民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化国防教育,支持驻区部队建设,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合作、整体联动、反应迅速、依靠科学、依法实施的原则,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健全应急队伍,搞好应急物资储备。建成防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和消防二级指挥中心。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推广安全生产技术。加大对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及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强化职业危害监管,保障职工健康。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和对台工作。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居务公开。扎实推进依法治区战略,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做到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创建全国法治先进区。



  第九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双学”活动,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完成整街建制文明社区创建和文明小区“五个一”创建工作,全区50%以上社区建成精品社区,全面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全民读书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打造“文明南开”,建成全国文明城区。

  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妈祖文化品牌,实施天后宫改扩建工程,建设“妈祖”文化主题公园,继续举办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扩大妈祖文化影响力。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筹建天津教育博物馆,提升改造民俗博物馆和问津书院,使博物馆达到20个以上,建成特色博物馆聚集区。弘扬戏剧、曲艺等传统文化,举办中国天津南开谭派艺术研讨暨展演等文化活动,建成谭鑫培大剧院和天津评剧院,形成南开文化品牌。繁荣发展社区文化,继续开展“南开之夏”、“飞雪迎春”、“和谐南开艺术节”等社区文化活动,成为展示南开、宣传南开的重要品牌。完善文化载体设施,构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建一批社区文化室、图书室,满足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培育发展社区京剧社、评剧社、民间花会等群众文化团体。成立南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挥作协、美协、书协等九大专业文艺协会的作用,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营造健康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改造扩建档案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族、民俗、历史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新兴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科技文化产业中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影视制作、图书发行等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立体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引进文化领军人才,筹建文化投资公司。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培育大众型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文化产品制造、艺术品交易等相关产业聚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推进北部民俗文化旅游、中部创意科技文化旅游、南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聚集区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第十章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服务业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相结合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增强公共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建设。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部门职能归并,强化服务效能建设。建立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构建区、街两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等管理改革,建立管理科学、流程规范、监督有力的财政管理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支出需要,保持财政支出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加大服务业发展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二、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加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不动产的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完善和落实金融、财税、用地等各项扶持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民营企业财政贡献率。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享受相关政策。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宽松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人才与劳动力、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发挥创造力的机制。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加快市场法制化建设,规范中介组织职能,推动行业自律。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吸引生物医药、商业地产等行业龙头项目,积极引进光电子、五金机电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招商活动,大力引进集团总部,吸引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在本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创新招商模式,拓展招商渠道,吸引品牌企业来区经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滨海新区的信息交流,推进与相邻区县的合作开发,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密切与友好城区的往来,加强政府间交流,深化同港澳台地区合作。支持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合作交流新格局。本《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是编制和实施各类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要提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加强规划衔接。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关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空间设计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确保总体要求目标一致,空间配置相互协调,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加强规划实施考评。做好本《规划》确定目标和任务的责任分解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确保《规划》落实,并将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区政府。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监测。区发展改革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评估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评估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按照有关程序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各部门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监督。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南开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进南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特色突出、实力雄厚、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科学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网站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