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09月26日 星期日

【进行中】关于对《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

公告

关于对《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南开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开区实际,现将南开区草拟的《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从发布之日起30日内,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可通过电子邮箱反馈意见,电子邮箱:nkqxtcx_zhk@tj.gov.cn。

(联系人:李威   联系电话:022-87891931)

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

2021年8月24日


草案正文

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

“十四五”规划

按照《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开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南开区作为天津的发祥地和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不仅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交通和公共配套服务方面居于全市前列,还拥有“津门故里”的历史文化优势、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创新创业优势和“西营门片区”可开发空间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抓转型促升级,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打造环天南大知识创新集聚区、环水上商务总部经济圈、商旅文融合的老城片区、产城融合的西部片区、海光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13亿元,比2015年增加164.6亿元,年均增长3.9%。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营商环境、城区面貌、民生福祉和社会事业均取得显著进步,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既为南开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也意味着南开区的发展需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符合新要求。

第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性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市场萎缩,疫情冲击下的世界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要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物质构造、意识本质、宇宙演化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十四五”期间将是世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投身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有利于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的发展旧动能,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新动能,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天津正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天津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不断为天津注入新动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已经被明确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天津还存在着市场主体偏少,发展新动能“底盘”偏小、支撑作用不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力度不够等问题,与中央对天津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秉持大格局、坚持高站位,紧紧扭住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

第四,与天津市的发展要求相比,南开区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首先,相对于部分兄弟区,南开区在土地储备、财政税收政策空间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短期内较难克服。其次,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环天南大周边区域部分项目停滞,十字街区载体项目失活,鞍山西道沿线停车难,咸阳路沿线和西营门片区公共交通便利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十四五”期间“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瓶颈。再次,科技“外溢效应”尚显不足,围绕创新源头的产业关联度和集成度不高,整体上仍处于从“启航”到“腾飞”的转换期。科技型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聚集不明显,没有形成集群优势。最后,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围绕“协同创新”的组织构架还需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平台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综合研判

“十四五”期间南开区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央驻津和市属科研单位为核心聚焦了大批人才,使南开区成为天津市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科技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有基础、有条件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立足国内需求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在引育新动能推动天津市创新发展方面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建设具有南开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创新南开”功能定位,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抢抓智能时代新机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为持续推动南开创新发展进而提高天津发展质量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整合区内高校院所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区外资源,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双轮驱动”,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重点解决“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问题,促进政、产、学、研、教相互增益、共同发展。

第二,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先。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契机,立足当下,放眼长远,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领域和产业高端环节,积极发挥政府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方面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引育新动能,形成创新发展新格局。

第三,坚持市场主导,集群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公平、诚信、贴心的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调好收益与风险、短期与长期、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高校、院所、企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拓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实现创新产业的链式聚集和联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求,紧紧围绕“创新南开”目标定位,完善并优化“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线上和线下两个协同创新平台,充分激发区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协同创新实现自主创新。积极引入北京大学、龙头企业等外部资源,以全面协同促进做优做强科技服务、现代商务和商贸文旅三大主导产业,铺设智慧应用场景、数字内容创作、智能硬科技三大新赛道,构建“硬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产业体系。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创新产品服务三种新经济业态,形成政、产、学、研、教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从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走向学城、创城、产城“三城融合”,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抢占产业链、创新链顶端尖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高地,推动南开高质量发展。

第一,深耕细作环天南大知识经济集聚区。深化体制创新,围绕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项目载体落地整合大学校区的智力支持、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基地、公共社区的公共服务,把环天南大知识经济集聚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最便捷的地区。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产业、以建筑设计为代表的文化创意类产业、以“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第二,高标准规划建设以西营门片区为核心的“启航湾”创新产业区。一方面完善内循环,承接环天南大片区创新资源溢出,形成科技型企业梯度发展态势,拓展优势科技企业发展空间,集聚协同创新能量;另一方面对接外循环,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与国家部委、北京海淀和各类企业总部对接,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提高协同创新能级。坚持战略思维、做好超前谋划,立足政、产、学、研、教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一手抓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通过教育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一手抓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双促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智慧城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三,精心打造协同创新云服务平台。在南开区线上线下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基础上,整合协同创新要素集合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平台等相关线上线下平台,精心打造协同创新云服务平台。一方面,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生产性服务,涵盖从初创到成长全生命周期,囊括注册、品牌设计、商标和专利、市场推介、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内容。另一方面,优化协同创新数据赋能机制,为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先期预判、全程服务和精准支持。再就是促进“互联网+放管服”一体化,实现政府服务平台化、便捷化、协同化、精准化、标准化,营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

具体结果性目标包括:

第一,集中力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现有载体效率与腾挪新创载体并举,为“十四五”期间协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盘活科技广场、未来里等环天南大周边项目;收储原46所地块,作为环天南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后备方案;在“十四五”开局发行政府债,修建南大附中地下停车场项目,彻底解决启航智能科技大厦停车难问题;以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协调解决咸阳路沿线因没有地铁所带来的交通不便和发展潜力问题,协调解决地铁11号线在十字街区科研西路与大学道交口设立出入口问题。

第二,“启航湾”创新创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高标准建设博创园、启航创新大厦、启航智能科技大厦、十字街区,打造“南开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协同创新产业示范楼宇,形成协同创业产业示范区。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个科技园、“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天津市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为建设基础,规划和利用环天大载体资源;以导入中交京津冀投资、中能建等优质项目,推动万科等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等方式,学习深圳创新型工业园产城融合先进规划理念,推进西营门3.8平方公里核心区整体城市设计、控规管理和开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打造城产融合“智慧新城·数字特区”试验区。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分期分批大力推动天津市高等院校成果转化示范园落地南开,着力解决天津市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问题。成果转化示范园一期初步规划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由写字楼、厂房和综合配套用房组成,预计2022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服务区、孵化加速区(部分)和产业示范区(部分)三个方面。其中,综合服务区重点搭建三个平台,即引智招商工作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企业成长综合支撑平台(含人才公寓)。孵化加速区重点建设两个平台,即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平台和工程化中试与检测平台。产业示范区搭建成果转化及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成果转化示范园二期预期规划占地面积4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进一步扩充孵化加速区和产业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园将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升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力争在三年内引进各类优质企业50家,完成100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值50-100亿元。五年内成立8-10家有规模的研发机构,培养出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发展6-10家上市公司,让资金、技术、人才充分流动,探索出一条有特色、可推广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新路径,切实带动南开区、天津市整体创新实力。

第四,协同创新生态显著改善。抓自主创新源头,全面提升与区内高校院所协同发展质量,建立健全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抓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科技企业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优化驻区高校院所专家人才库、设备信息库及科技成果库等数据资源;抓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以品所中心贸易发展基地建设为示范,打造科工贸一体的产业链配套,建设城市高端贸易集聚区,形成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政、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五,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扩大重点企业底盘,提高创新质量。根据“创新南开”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量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力争到2023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超过7%,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达到20件,累计新增市场主体6万家,新动能创新主体达到8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650家,上市公司达到8家。同时,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强化“雏鹰-瞪羚-领军”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聚焦瞪羚关键指标开展针对性企业辅导和培训,力争实现瞪羚企业数量翻番。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一湾启航”,打造科技创新深水港

“一湾启航”的顺利实施是协同创新的起点,以科技创新“深水港”的标准和理念加快环天南大片区和西营门片区的开发和建设,完整、顺畅地发挥启航湾孕育、孵化、承载创新的功能,引领全域创新发展,构建“一湾启航、两翼腾飞、三带汇通”的123空间发展布局的起点和重要着力点。

一是要拓展启航湾的承载力。推动启航湾创新产业区规划重构、产业重组、载体重塑,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分园,与滨海高新区等其他示范区分园合作开展一批“研发-孵化-产业化”项目,探索形成互利共赢的税收分成机制。深挖航道,清理“产、学、研、金、介、贸、媒、政”以及“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阻碍,使其既可以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孕育和发展提供空间,又能够吸引和承载成熟型大型科创企业入驻。着力打造高端载体平台,建立梯度培育模式,依托“博创园”品牌,树牢“服务高校院所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深化政府撮合引导、高校优势支撑、企业主力合作为一体的“1+X+N”协同创新模式,全力提升启航湾的创新承载力和韧性。

二是要加强启航湾的辐射力。依托环天南大片区的科教创新资源和西营门片区的“硬科技”产业资源,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引、培”结合打造领跑型企业、龙头型企业,在科技产业的转移、融合、对接过程中不断强化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依托两翼,汇通三带,确保创新可持续

“依托两翼,汇通三带”是确保创新型企业启航后能够进一步成长,确保在其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创新主体联动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提高“两翼”的“软服务”托举力,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两翼腾飞”。“两翼”具体是指两个科技融合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其中,“北翼”是老城厢“文商旅”升级发展集聚区,重点是搭建贯通商旅文产业的数字技术科技链,激活鼓楼、古文化街创意文旅产业增长空间,借助天津市海河综合发展带建设,优化海河沿线服务业布局,统筹推进历史人文保护和公共服务提升,打造“全场景引流+新消费体验+智慧化管理”的“数字化历史文化街区”;“南翼”是水上奥体“商务总部”升级发展集聚区,重点是借助天津市黑牛城道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丰富水上奥体商务休闲业态,打造文旅康主题消费商圈,通过奥城夜市街区提升夜间消费体验。依托水上公园周边环境、配套优势,提高时代奥城的辐射能力,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构筑智能领先、业态多元、服务完备、生活便利的新型总部生态高地。

二是要强化“三带”的贯通力,有序分工布局,形成“两横一纵”的创新发展汇通带。其中,“二横”中的第一横是以黄河道为主线的“创新融合发展带”,主要功能是接引外部优质资源,形成一条远承北京河北、近接老城新城的创新走廊和“津门故里”文旅创意成果与启航湾智慧展厅成果融合交汇的承载走廊;“二横”中的第二横是以鞍山西道为主线的“创新资源引育带”,主要着眼于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一湾”流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链条,着力打造天南大周边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源向西部片区产业培育地流动的链接通道;“一纵”是以红旗路为主线的“智慧服务共享带”,主要功能是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共享通道资源,探索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场景,推动“高精尖”科技在民生特别是疫情防控领域先行先试,提升全域生活品质,形成科技——服务——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造面向全民、协调统一、系统完备、功能综合、示范引领的智慧服务共享带。

(三)借力高校院所资源,打造协同创新联盟

下大力气挖掘高校院所的资源和优势,着力打造和利用好高校院所的创新策源功能。

一是加强大学科技园顶层设计,发挥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集聚资源、培育人才和协同创新等核心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建设体制机制,探索“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和“多校一园”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协同发展。建立推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评估、科学监督和优胜劣汰制度。在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框架下,推进南开区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相互增益、协同发展。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手段整合大学校区的智力支持、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基地、公共社区的公共服务,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创新创业企业成长。抓住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充分运用高校院所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政、产、学、研、教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是打造“金融+科技+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校友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源,盘活“资”、“智”。首先,虽然南开区已经成立了首家服务科技企业的创投基金,但在资金规模、人才队伍、运作经验方面仍存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需求,必须联合天南大校友会成立更多的专业化创投基金,加速天南大师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孕育;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天南大有创业意愿的师生充分了解南开区的支持政策,提高其创业信心和底气。在市科技局、南开区已经面向区内科技型企业提供的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等一站式、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天南大师生、校友的创新创业,建立更加畅通地与政府服务部门以及创投基金对接的渠道,有效撮合创新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做实做细海河实验室、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等创新联合体。

三是着力发展“校友经济”。校友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属于一种平台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平台经济不同,校友间以母校为纽带,天然具有较为亲和的关系链接点,能最大化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在这个平台上,校友掌握的各类资源更容易产生“聚变”反应,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借鉴西安等地的校友经济成功经验,积极策划校友回归活动,推动有关部门协同出台支持校友回归的措施,与高校校友会合作共同推进校友企业家联盟会的筹扩建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协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以一维化的方式简单理解,其至少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内涵。因此不能仅局限于环天南大“狭义”层次的协同,还应着眼于天津市乃至京津冀整体“广义”层面的协同,为此必须通过促进科技“外溢”、产业辐射、交通规划、生态布局等方式提高协同创新的层次、能级。

(四)避短板调方向,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南开区在土地储备、财政税收政策空间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应避免在需要较大物理操作空间支持的传统产业耗费过多边际资源。

一是要依托南开区科技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发展高端战略新兴产业,聚焦新动能引育,以培养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为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认识到,这些产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前置要求,不宜全面介入。从现有条件看,南开区应根据区内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高端产业明显集聚。一方面,要做强做大“博创园”品牌。南开区已经利用启航智能科技大厦23-24层和30-31层8000㎡空间打造了南开区首个博士创业园项目,共筛选出30余个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驻,分别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硬科技”前沿领域。应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空间,优化筛选,做强做大“博创园”品牌,使其成为南开创新的一面旗帜;另一方面,要做好西营门片区土地规划,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加快“硬科技”产业布局,推进产城融合,使其成为“宜居、宜商、宜业”的综合化城市片区。积极洽谈导入中交京津冀投资、中能建、华润资本等优质项目,推动万科等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还应特别重视西营门片区教育产业的开发,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学区在人口、资金、商业等方面的引力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环天南大创新要素向西营门集聚,通过搭建中试、检测检验平台构建从基础科学到产业落地的一体化创新链条。

二是应建立科学预判与动态调整机制。战略新兴产业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国别性、地区性、阶段性、灵活性和动态性。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应邀请业内知名学者、企业家和咨询机构结合南开区发展实际进展,动态地对发展方向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政府应实现从“给政策”到“给机会”的转变,建立包容审慎地新兴市场准入和行业管理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脉搏,超前布局,兼具方向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南开区独特比较优势。

(五)发挥科技“外溢”效应,加强产业辐射传导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完成的,产业间的关联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直接联系主要体现为产业链意义上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而在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时代,产业间的联系还经常通过间接的方式体现,这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群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区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目前,南开区的科技“外溢”效应和产业辐射传导作用仍不明显,应尽快调整,变“独行式”发展为协同式发展。

积极主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强与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深圳市南山区等城区交流。以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深圳湾等为参照对象,学习其在知识外溢、产业辐射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其所在的海淀区内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0所,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院所138所,其发展呈现“辐射带动经济增长、辐射带动技术创新、辐射带动系统完善”三大特征。中关村的领军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辐射,已经形成了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并引领了全国创新创业的新趋势。南开区具有与中关村相似的科技资源禀赋优势,物流交通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整体的创新产业化进程相对起步较晚,深入学习其发展经验可以极大缩短建设周期。南开区应进一步加强与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的协同工作,配备专人负责对接,建立定期沟通、互访机制,在双赢互利的前提下及时“取经”,主动“搭台”、及时“接引”。策略上,要突破传统的“工业园”建设观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眼于科技园乃至科技城的建设:一方面要主动承接中关村等模范区的“辐射”,尽快在天南大周边建成中关村一站式硬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另一方面则要始终明确南开区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的定位。一是必须发挥原始创新的引导作用,积极把自身的创新能量辐射到区内、市内乃至全国的相关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迭代,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实现协同发展;二是要加快推进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设,并及早投入运营。

(六)完善“内循环”,集聚协同创新能量

形成区域创新合力的关键是要营造、维护一个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性和可升级性则以圈内资源能够顺畅有序的“循环”为前提。借鉴国际和国内创新聚集区的成功经验,内外双层的“双循环”结构是形成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具体到某一地区,究竟是应该以“内循环”为主,还是以“外循环”为主,则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特征、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等因素来确定。就南开区自身特点来看,软硬件资源丰富,但整体仍处于从“启航”到“腾飞”的转换期,在短期内应以“内循环”为主集聚协同创新能量。强调内循环为主绝非倡导封闭经济,二者本质上是协调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是要构建产业闭环。受限于土地、环保等因素,有部分企业在南开区培育、孵化并成长到一定规模后,选择迁往西青、滨海等区甚至南方省市发展。在企业跨区、省迁移过程中,企业不仅自身要负担了很多“沉没成本”,对天津整体而言也不会产生实际的边际增益。因此,从全市整体利益考虑,南开区企业做大后继续留在区内发展是最优的选择。为实现这一要求,一方面需要将重心尽快转移至土地依赖性较弱、节能环保类的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则应做好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搭桥工作,优化利用西营门片区土地资源,全力提高南开区的产业粘性和产业承载能力。另外,应发挥好中心城区产业溢出效应,探索在智能硬件、生物医药等领域与环城区的“研发+制造”产业协作模式,支持九安医疗、三五二二厂等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建设生产制造基地,形成总部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构建人才闭环。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人才流失如同失血,必须及时扼制。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南开区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集中力量支持高水平创业者,特别是科学家引领的联合创业。第一,提升教师、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从细节着手,使其能便利地获取教育、医疗保健、商业配套等资源,提升生活品质,减少工作的后顾之忧。第二,按照市场化的、有竞争力的标准提高人才待遇,在大学生集体落户、高端人才住房补贴、配偶工作、启动资金、人才公寓等方面下足功夫。第三,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采用长期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制定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的定制化政策,支持领军企业“项目+团队”一体引进。第四,完善高管个税激励政策,高端人才子女入学入托、医疗保障等配套措施,进一步畅通人才落户通道。第五,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增进人才对天津市、南开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七)对接“外循环”,提高协同创新能级

当今世界是开放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城市乃至地区都不能仅凭“内循环”的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南开区应在“内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辐射力、影响力,积极对接“外循环”,不断提高协同创新的能级。通过“外循环”既可以为南开区带来丰富的外部资源和新生力量,又能充分发挥南开区的比较优势。这里的“外循环”包含市内其他行政区、京津冀、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多个层面,特别是要服从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的大局,力争到2023年,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达到100个。

一是要积极融入天津市“一核、三带、六园区”高端服务业发展格局。实施科技服务产业升级工程,重点发展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领域。针对南开区目前科技服务中介数量众多,但在专业化程度、服务层次方面仍有不足的情况,遵循科技部要求,强化分类考核,突出“支撑服务力”,突出“使命完成情况”,用足用好南开区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优势,面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存量科研机构创新合同研发、项目经理等科技研发新机制,有力支撑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二是尝试发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特色会展经济。从国内外发展经验上看,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展览,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是“内循环”无缝对接“外循环”的重要接口。

三是推动南开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南开区应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加速创新成果在天津市内的推广,加入全市技术转移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此外,还应配合推进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建设,通过讲座、培训、研讨等方式培育创新生态,吸引创新资源入市入区,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互通互联。

(八)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唯一被定位为发展金融创新示范区的就是天津,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树立大金融的理念,构建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领、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机制,构建市场主导的金融支撑体系,让金融为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打造涵盖金融创新、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完整链条。探索政府科技经费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社会风险资本投资融合机制,做大做强政策性科技金融平台。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针对性的分支机构,开展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鼓励机构间共建平台,建立健全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二是打造小前端,创新金融产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为目标,做深做细做实业务创新和金融服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信用互助、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融资担保,引进中关村担保公司,加强与“中小担”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与并购。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能定位,优化政府服务对接机制

目前南开区政府各相关职能单位尚存在职能分工不明、信息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创新能力的发挥,必须进一步理顺机制,做到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到2023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每年打造3-4个具有南开特色的制度创新范例。

一是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的职能定位。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是全市各区设立的唯一专门对接科技创新服务的政府部门,体现了天津市和南开区政府对协同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提高协同创新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能力,优化协同治理效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首先是进一步明确协同创新办公室职能,提高其从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金融局、统计局、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汲取信息,形成政策集成优势的能力;其次,协同创新办应及时统合处理和反馈各类信息,与各部门相互砥砺促进,提高部门间沟通效率,把创新工作落在实处;再次,应根据工作内容优化人员配备,增加推动“教授工作室”等工作的专项经费,使其能有序、有力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要强化和提升南开区政府各部门间的对接意识和协同能力。政府各部门的协同是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建议将部门协同情况纳入绩效考评机制,以解决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问题,防止部门间的扯皮、内耗,最终形成真正创新合力。

三是要建立与天津市各区的高效“区际”协同机制。要以天津市整体利益为先,摒弃本位主义、部门主义的狭隘观念,共同努力做大天津整体协同创新的“大蛋糕”。为此,要推动建立联合培育机制,发挥各区各自在科技、资金、土地、人才、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建立合作、互利、共赢的良性协同机制。特别是,应抓住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重点从依靠传统重化工业向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发展动能从扩大投资规模驱动向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点和契机,加强两区合作,以“协同创新”为主要抓手,实现“五同”,即同心、同步、同益、同创、同利。

四是在已建立的协同创新数据赋能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功能。目前南开区已经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税收贡献、R&D投入等多维度数据的整合分析,下一步政府相关部门应注重灵活运用数据分析结果,为企业赋能,为科技企业提供精准的对接服务与支持。

五是明确规划时序,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第一,应按以下原则统一制定和优化时间顺序表:优先服从天津市、南开区统一部署;优先落实具有明显关联、引导、带动作用的项目;优先推进重点任务落地。第二,应着重解决规划落实不到位问题。科学规划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规划内容能否高效地得到执行,为此必须加强中期、后期的考核评估,对执行不力的环节及相关责任人要进行督导、问责,查摆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案。监督要精细化,避免一刀切,如属于宏观环境变化引致的规划衔接问题,必须迅速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尽快调整方案,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政策,打击政策套利

重点解决少数企业通过钻政策漏洞,违规套取政策红利的行为,如:以政策激励期限为周期主动在市内各区轮转,循环获取扶持资金和国家、市、区各级奖励;获取资金扶持后消极开展业务等等。

一是要完善创新项目评价体系,对各类激励计划的申请主体资质要严格审查,建立专家库随机抽选专家形成专家组来对企业、孵化器等进行科学评价。同时,要细化创新项目的中后期管理,硬化约束,严格执行退出、追回机制。

二是应尽快建立市级、区级统筹协调机制,查补漏洞,尽快形成有针对性的惩戒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在执行过程中,应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谨慎分类处理,避免出现“误伤”进而打击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首先应做好事前政策宣讲,让创新主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梯度的惩戒机制,对于初犯且已主动配合消除不良影响和损失的主体,可予以警告并加强规范引导;对于明确触犯法律的主体要依法追责,建立失信黑名单共享机制,为合法合规运营的创新主体营造更为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

(三)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净化创新创业环境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承担咨询、监督、自律、协调等职能的特殊非营利性中介组织,在维护良性创新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同类企业的联合体,其对行业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更为了解,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各类交易成本,应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企业创新、净化创新环境方面的先天优势。

一是要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参与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定。当今时代的竞争不仅体现为具体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规则”、“标准”的竞争往往更为关键,国际竞争实践已经多次证明,“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创新中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以“标准”推动创新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行业协会在凝聚行业力量,推动标准制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必须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优势得以顺利发挥。

二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行业协会不同于企业,其维护的是行业整体利益,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个别企业不惜以损坏行业长期利益为代价的短视行为。此外,行业协会作出的专业性鉴定结论可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执法纠偏的依据。譬如在维护企业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上,行业协会的功能就不可或缺。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并指出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行业协会的功能潜力还未充分释放,需要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

(四)加强要素支持引导,夯实创新规划基石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等各种类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将“数据”也纳入生产要素范畴。生产要素是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也是协同创新规划实施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市级层面的专项财政支持,围绕环天南大创新圈的项目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工作积极争取资金配套;另一方面要从南开区财政中划拨更多资金支持科创产业发展,必要时牺牲短期和局部利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着眼南开区未来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政府主要为其做好服务、引导和配套工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做好土地规划。根据南开区土地资源的特征,必须建立集约化考核方案,高效系统地利用园区稀缺土地资源,特别是要及时利用行政、经济手段推动闲置土地的开发、清理,引导园区内低端产业有序分批退出,适当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

三是坚持人才发展为先。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红利”消失期,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招工难”问题开始凸显,全国各地抢夺各层次人才的竞赛已经不同程度地展开。南开区应充分利用天津市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人才落户南开,搭建招才引才的绿色通道,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举措,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全市人才洼地、创新高地,为南开区发展提供基本的劳动、技术保障,力争到2023年,新引进“海河英才”2450人。

此外,还要加强数据、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效率,以此为线,牵引、衔接各类要素资源,激发其内在潜力,步调一致地推动南开区整体协同创新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

2021年8月24日


背景介绍

关于《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的解读

一、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南开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开区实际,南开区起草了《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规划”为南开区“十四五”期间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划性文件,涵盖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方面内容。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创新南开”功能定位,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抢抓智能时代新机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为持续推动南开创新发展进而提高天津发展质量贡献力量。

基本原则是: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先;坚持市场主导,集群发展。

发展目标为:深耕细作环天南大知识经济集聚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以西营门片区为核心的“启航湾”创新产业区;精心打造协同创新云服务平台。

具体结果性目标包括:集中力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现有载体效率与腾挪新创载体并举,为“十四五”期间协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启航湾”创新创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协同创新生态显著改善;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扩大重点企业底盘,提高创新质量。

主要任务有八项:推进“一湾启航”,打造科技创新深水港;依托两翼,汇通三带,确保创新可持续;借力高校院所资源,打造协同创新联盟;避短板调方向,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挥科技“外溢”效应,加强产业辐射传导;完善“内循环”,集聚协同创新能量;对接“外循环”,提高协同创新能级;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措施为:明确职能定位,优化政府服务对接机制,强化和提升南开区政府各部门间的对接意识和协同能力,建立与天津市各区的高效“区际”协同机制;完善科技企业孵化政策,完善创新项目评价体系,同时尽快建立市级、区级统筹协调机制,查补漏洞,尽快形成有针对性的惩戒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净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参与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加强要素支持引导,夯实创新规划基石,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做好土地规划,坚持人才发展为先。此外,还要加强数据、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效率,以此为线,牵引、衔接各类要素资源,激发其内在潜力,步调一致地推动南开区整体协同创新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

2021年8月24日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

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情况说明


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相关规定,2021年8月24日至2021年9月23日,《南开区“启航湾”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在南开区人民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内,未收到意见建议。

特此说明。

南开区协同创新办公室

2021年9月24日

发表意见 退出登陆

姓名
联系电话
意见内容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隐私声明 | 网站建设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040001

津ICP备12005970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