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关于深入推进南开区医联体建设 方便百姓就医的建议
区政协教育体育卫生委员会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八次主席会议上 作了汇报)
来源:      时间:2019-04-09 09:00:11

  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将为推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奠定基础。这既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落实《南开区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方案》的内容要求,南开区政协教体卫委通过实地调研、召开专题座谈研讨会等形式,总结了南开区在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区医联体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南开区区域医联体本着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统筹区域医疗资源的原则,已建成包括南开医院、黄河医院与区内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医联体,和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与三潭医院的专科医联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取得了以下主要工作成效:

  (一)明确了医机构功能定位三级医院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相互转诊。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满足辖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治和日常管理工作;黄河医院作为区域医联体枢纽单位,在南开医院与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南开医院作为区域医联体龙头单位,为区域医联体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现了区域优质疗资源共享成立了检验中心、影像中心、转会诊中心。截至2018年8月,转会诊3238人次;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向黄河医院检验中心转诊4122人次;影像中心转诊379人次;以黄河医院作为中转,实现待消毒品集中收集统一消毒。

  (三)不断提升基机构服能力黄河医院目前下社区医师91人次,门诊接诊6575人次,带教指导6204人次。三潭医院的眼科医师已独立完成各类眼部手术300余例。

  (四)稳步信息化建通过组织卫生专网、全面建设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成立卫生数据中心,实现了病人以身份证、医保卡为主索引的登记和识别程序,实现了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健康档案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开区医联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区域医联体受全市相关政策制约、不同级别医院间隶属关系及功能定位和工作任务羁绊、居民就医习惯难于一时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仍处于探索性建设阶段,通过调研,存在以下五方面影响深入推进南开区医联体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一)医联体的作用发挥不足。南开区医疗资源丰富,三级医院集中,交通便利,居民健康素养普遍较高,自主选择二三级医院就诊的就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制约医联体转诊程序作用的发挥。

  (二)医院医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不足。上级医院医生工作量繁重,缺乏时间与精力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进行系统性的了解,参与医联体建设的激励、考核机制滞后和不完善,导致上级医院医生参与区域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社区医生状不能持续足医体建设发的需要。服务人口数持续增长、服务项目不断增加,考核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得社区医生疲于完成指令性工作,制约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区在岗的全科医师254人,虽已达标,但按照全区114.55万常住人口计算,距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到2020年,达到每万常住人口3名全科医师的标准,还有90人的差距。

  (四)信息化水平不能足区域医展需要区域医联体内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系统数据格式与标准不一,难以通过现有信息平台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和医疗信息共享,影响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相互转诊等工作,居民患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使用尚未建立,阻碍了医联体整体作用的发挥。

  (五)医联体建设配套政策需要完善。目前,各类急慢性疾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标准及转诊程序、要件尚未出台,使得转诊工作缺乏指导依据,制约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实施。上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院开展诊疗活动,需要单独到社保以及审批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手续较为繁琐。

  三、对策建议

  (一)教育引,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居民的参与性。注重舆论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联体的知晓率和信任度,通过新媒体、电视、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一方面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区域医联体政策,进而发挥参与区域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医联体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让广大群众知晓区域医联体建设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未来前景、优惠政策等信息,转变就医理念,合理分流病人,享受诊疗方便。

  (二)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契机,以重点专科为先导,级诊疗制度搭建区域医联体医务人员沟通平台,以重点专科为先导,三个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本着确保医疗安全,保证治疗效果,方便患者就医,降低诊疗费用的原则,就某些疾病或手术后恢复期疾病共同探讨分级诊疗方案和转诊流程,在政策满足的情况下共同扩展医联体服务范围,共同促进医联体顺畅运转。发挥家医签约的“网底”作用,强化社区医生的“守门人”作用,对符合社区管理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进行医疗保健康复全方位管理。对于有复发趋势和病情急性发作的患者,第一时间发现并转入医联体内的上级医疗机构或专科医联体的上级医疗机构,接收患者的上级医疗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优先进行诊疗服务;待病情稳定或康复后,转回相应的家庭医生进行后续的医疗服务,形成“闭环式”管理。

  (三)建立人才流动及、培、激励和考核机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可程度和首诊选择意向。建议区域医机构医的招建立医联体内部医疗人才的输出及引进等机制,区域医联体内区属医疗机构根据各自在区域医联体中的功能定位,制定医务人员引进培养计划,确保2020年全科医师数量符合国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培减轻机构人员培养负担,鼓励医生参与全科培训的积极性,促进建立适应基层实际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

  (四)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区域PACS的建设,打通远程医疗通道。应加快区域医联体信息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联体卫生信息平台。在技术上实现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信息共享,以及医生处方、检验结果的互认,构建互联、互通、互认的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全面整合医疗基础数据,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丰富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同时要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实现全区卫生医疗信息数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共享,保证患者在医联体内部实现连续诊疗。

  (五)积极争取级卫生主管部政策支持。一是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调整三级医院考核评级标准,推行考评结果互检互认制度,引导三级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二是协调制定医联体内医院间转诊的相关制度,制定医联体分级诊疗目录,明确医院间转诊标准和利益分配标准,合理引导病人流向。三是建立三级医院与区属医院之间的信息化平台,使三个级别医院间的信息数据能够实时对接,实现区内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的信息直通。四是制定三级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鼓励政策,在个人收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大力提高三级医院医生参与医联体建设积极性。

  (六)不断协调完善医体医保配套政策一是给予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倾斜,统一放开第二执业地点备案登记,医务人员在签订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再办理个人的执业地点变更和医保服务医师备案手续。二是提升区域医联体内转诊的便捷性,对在区域医联体内就诊、转诊患者给予优惠。可参考其它省市的成熟做法,支持区域医联体实行“一免一减”。“一免”即区域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下转病人免除起付线; “一减”即上转病人实际起付标准等于上转医院起付标准减去转诊医院起付标准,连续转诊病人起付金额最高不超过区域医联体内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