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简体 |  繁體
首 页
政协概况
议政建言
委员风采
专委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区政协 > 调研视察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
来源:      时间:2016-12-01 09:01:22

  杨曼丽

  (在政协南开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十五次主席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

  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集中的体现就是科技层面的竞争。离开科技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出现发展和飞越。目前科研的核心问题已不局限于单单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强调科技成果是否能转化生产力、是否可以完成产业化的目标。随着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我国对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逐年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国家创新的主体,更应是一个国家研发经费的投入与执行主体。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是企业科技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的偏差

  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企业科研人员固守的科研模式是搞科研只是为了解决自己企业内部实际生产中的困难和瓶颈问题,或者只是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评职称所用。他们多数人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工程以外的工作,没有充分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意义,从而使研究的成果一旦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后,就束之高阁,最终错过了进一步将科技成果开发、转为产业化、商业化的最佳时机。还有的科研人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缺乏市场意识,研究的成果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急于求成,希望成果一出实验室即是成熟的、可以立刻转化为生产力、产生效益的科技成果,喜欢寻求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投资或接受欠成熟的实验室成果,从而将一些虽有内在潜力或应用前景,但目前还不能立竿见影的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这些都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科技成果的产出与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因为延误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2、科技转化人才的紧缺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既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同时又了解市场、具有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科研人员既有生产任务也有科研任务,许多科研人员在双重工作的重压下,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转化。同时大多数科研人员擅长理论分析和科学实验,而缺乏科研成果宣传、推销及经营的经验和能力;只习惯于埋头搞研究而不问世事,真正能制造出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的经营型人才属凤毛麟角。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对科研成果了解甚少,无法对技术深入了解。致使企业缺乏又懂专业又擅长营销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初期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际和国内市场,最终没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3、科研激励和考核机制的缺乏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创造性活动,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但是,目前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只关注了一线的科技人员,激励对象也多以一线科技人员为主,忽视了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的广大技术商务和管理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仍旧“地位低下”,很多人还留着“水平不高的人才会做这一项工作”的错误认识。且即使公司某项成果与市场成功对接,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做出这一成果的个人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大部分企业将科研人员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个数、项目经费数量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标准,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和鉴定及获奖成果作为另一个重要标准。反而不将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产业化后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结果一方面导致广大科研人员仅仅为学术论文数量而奋斗,不愿意费时、费力、冒着风险去做后续工作,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可能。另一方面致使不少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在转化中受阻,最终无疾而终。

  二、几点建议:

  1、发挥主体作用,做大做强产学研合作出口

  一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是研发需求提出的主体,是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是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是研发风险承担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因此,建议政府建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机制。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对以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科技项目应以企业为第一承担单位开展实施;二要大力推进“小巨人成长”和“小巨人升级版”等计划,促进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增强科技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便为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基础和保障。同时,作为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产学研合作在企业快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设立专项资金,切实降低产学研合作风险

  建议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市区匹配的方式进行放大,用于推动产学研合作。一是每年支持一批产学研重点项目和平台项目;二是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利用专项资金购买高校闲置发明专利并免费推广。对闲置3—5年的高校发明专利进行筛选后统一收购,作为公共技术资源供企业免费使用。为保证专利收购资金能再投入研发活动,建议专利转让所得的70%以科技项目经费的形式拨付。

  3、组建战略联盟,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建议政府注重围绕我市产业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选定关键技术和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官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各区县和功能区根据自身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组建跨区域合作战略联盟,以提高技术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现有产学研合作联盟升级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我市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高层次和高级别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行业和区域联盟的主导者和核心成员。

  4、企业深入挖潜,提升科技转化的内驱力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一是在科研工作之初,围绕“转化”做文章,制定科学、统一的目标及规划。在科技成果转化之后,对技术的再创新、再开发持续支持。二是一切以市场和社会实际生产的需求为导向,对有市场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技术,要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开发技术档次和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使其成为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商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从市场前景出发,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具备迎战困难的勇气和魄力。

  (2)构建优质人才体系,加速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稳定科技人才政策,对从事科技活动的骨干力量,加大投入力度,从研究经费、设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提升他们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动力。

  (3)完善科技人员评价体系,实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是完善科研人员考核制度,根据科研人员不同的分工和行为,采取不同的激励管理模式。如,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侧重于考察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对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人员要重点考核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企业的评价。从政策上保证从事科技服务、科技开发和转化的科研人员享受公正的待遇。引导科技人员重视科技成果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二是督促科研人员在选提前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行研究,以增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三是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完成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提成),逐步完善这样的良性循环体质。

  杨曼丽系民盟南开区委会盟员、天津赞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